一张煎饼引领3万农民走出沂蒙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0:53:00    

在上海,煎饼摊主几乎全部来自平邑县;在杭州,摊煎饼的都操着临沂口音;在深圳,沂蒙卷煎饼也颇受欢迎。即便是台北街头摊煎饼的,也是由平邑人传授的技艺……

清明前夕,漫山遍野梨花盛开。记者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来到平邑县郑城镇油篓村——沂蒙山“飞出”第一张煎饼的地方。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靠着水库,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山崮的海洋。

“每人守着4分薄地、3分果园,曾经穷得光着脚走山路。上世纪80年代以前,70%的人一生没走出过这片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兴民介绍。

1991年,自上海转业回乡的李荣仕,迫于生计带着家人重返上海,试着在街头摆起了煎饼摊,向南方人推出了沂蒙山的“硬饭”。

面对南北饮食差异,他对传统煎饼进行大胆改良,添加了鸡蛋涂层及甜蜜酱、油条、脆饼等配料,再烤得热热乎乎的,增加香气,一个煎饼卖一块钱。没成想,杂粮摊煎饼一炮打响。当时,一个干部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而李荣仕的煎饼摊一天就能收入100元。

李荣仕一家在上海的成功,带动了油篓村民走出大山,大规模地奔赴上海,靠摊煎饼脱贫致富。

6年后,该村黄守军家遭遇天灾人祸,背负了十几万元的债务,兄弟五人也到上海投奔李荣仕,开始经营煎饼摊。仅用4年时间,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又过了5年,儿子黄友良每年就能收入20万元。

白天摆流动摊点,晚上住城中村工棚,日子过得很辛苦,但他们认为靠的是手艺,卖的是“美味”,比打工出苦力要稳定,也要长久一些。结果是,去一家成功一家,每家最少的年收入也有20万元。

煎饼越摊越大,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

在郑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常年调研“煎饼人”的“土专家”介绍,30年来以油篓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了4个圈层的农民源源不断地走出去:

第一个圈层是周围的村,像桃峪、巩家山、陈家场、周家场等村,多达80%的村民外出摊煎饼;

第二个圈层是本乡镇,有30%多的农户背着鏊子走进城市;

第三个圈层是周围乡镇,如白彦、临涧、丰阳,比较多的是铜石和流峪,有20%左右的农户在城市里支起了煎饼摊或水饺摊;

而第四个圈层是周边县,东面的费县、北面的蒙阴,也有人循着油篓人的足迹,在外地打出了“沂蒙摊煎饼”的品牌。

据保守估算,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共有3个县、10余个乡镇、1万多户、3万多人被煎饼牵引,成规模地走出沂蒙山,特别是在平邑县南部山区,“到城市摊煎饼”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人口流动潮。上述数字,还不包括其他县区零星外出摊煎饼的。

煎饼越摊越大,“煎饼人”的足迹也越来越广。

在上海站稳脚跟后,他们瞄上了附近的南京与杭州,很快取得了与上海一样的成功。如今,东北到哈尔滨、西北到乌鲁木齐、东南到深圳都有沂蒙煎饼摊儿。

不难发现,他们专攻一二线大城市,因为在那里能卖上好价钱,以“标配版”的煎饼为例,在济南8元一个,在西安12元一个。

看上去不便宜,可里面有菜有肉有杂粮,一个煎饼就是一顿饭,对消费者来说挺合算。所以,摊煎饼面向的是工薪族,城市里最广大的人群,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吧。

记者电话采访了在杭州开煎饼摊的裴建建。他介绍说,结婚后就与妻子走出郑城镇新富庄,来到杭州后在大学城租摊位摊煎饼,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两个孩子都在杭州出生,这里的营商环境好,像我一个摆小摊的,孩子还给办理了就近入学。”

煎饼越摊越大,产业档次也越来越高。

采访中,记者语音连线了在上海的黄友良,问他经营情况如何。他给我们传来了一张小票,显示最近卖出的最贵的一个煎饼是100元,长长的菜单中除了鸡蛋、豆皮、蔬菜,还有培根、芝士、黑椒牛排等等十几种,属于客户的“订制产品”。

产品在升级,经营模式也在升级。灶具由原来的煤炉升级到气炉,又升级到现在的智能电炉。摊位由原来的流动摊点到固定摊点,又升级到目前的门店乃至餐饮公司。另一个与记者连线的“煎饼人”李晗介绍,他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名为“一梅轩”的餐饮公司,经营面积有500多平方米。

凡是摊煎饼的,目前普遍利用网络平台搞外卖配送。“摊位与线上两条腿走路,线上销售占了三分之一。”黄友良介绍。

李林是个“煎饼二代”,父亲正是带给上海人第一张煎饼的李荣仕。走进李林在平邑县丰阳镇的厂子,看到的产品是艾绒与艾条,全部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年产值达3亿多元。“煎饼二代”跳出老本行,各显其能进入更宽广的领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油篓村家家都是二层楼,掩映在山崮与水库之间,但是很少见到有人走动。“大部分人在城市买了房。”李兴民说,“其中在上海买一套房的有20多户,买两套房的有6户,买三套房的有两户,他们很少回来了。”

特别是“煎饼三代”,他们在当地出生,在当地上学并就业,完全融入了都市环境。人生的道路宽阔了,对“四塞之固”与满山梨花已情怀不在,这或许是“煎饼人”走出去后的唯一遗憾吧。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庆东 闫春秀 通讯员 鲁玉成 姜 宁

编辑:z

相关文章

  • “你看的只是想让你看的” 互联网保险藏“暗礁”投保容易理赔难
    央视新闻 互联网保险因其依托网站、移动App或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保险产品从投保到理赔全流程的在线服务,其便捷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在逐年攀升。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达4948.6亿元。然而随着互联网保险产品销售火爆,消费者反映“投保容易,理赔难”等
    2025-07-27 17:04:00
  • 20.03万元/平方米!这家民企斩获全国单价“地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韶葵 上海报道7月25日下午,随着楼板价20.0257万元/平方米的全国单价“地王”横空出世,上海六批次土拍以收金289.57亿元落下帷幕。这宗单价“地王”位于衡复风貌区,由上海祺祥旺宇置业有限公司(简称“祺祥旺宇”)以总价12.25亿元竞得,溢价率22.38%。除此之外,上
    2025-07-25 20:39:00
  • 上海体育场突发!一球迷忽然倒地,周围人大声呼救,这对医生夫妇站了出来
    近日上海体育场足协杯赛后的人潮中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散场的喧嚣一名申花球迷突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危急时刻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超声科医生李苏清与仁济医院浦南分院普外科医生王伟夫妇用专业急救技能筑起生命防线在“黄金三分钟”内为患者抢回生机当晚9时许,赛后散场的人流中,一名球迷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骤停
    2025-07-25 19:28:00
  • 新华全媒+丨走进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会场
    7月24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会场,媒体记者拍摄《合乐图》民族乐器复刻展演。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于7月23日至27日在河南郑州举行。峰会主题为“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来自上海合作组织26个国家的156家主流媒体、知名智库、政府机构以及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等
    2025-07-25 07:58:00
  • 寒风变绿电 高原风电“新”在哪?
    在平均海拔4650米的高原建“大风车”——直驱式风电机组,是一种什么体验?清洁能源为高原居民带来什么?对此,西藏那曲欧玛亭嘎风电场的建设者们有说不完的故事。  记者近日走进西藏那曲市色尼区,探访欧玛亭嘎100兆瓦风电项目。广袤草原上,25座风电机组错落排布,有的缓缓转动,有的安静矗立。  “那曲市现
    2025-07-23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