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下半场:AI的机会与“幻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8:18:00    

2015年6月25日,杭州。

没有任何分支网点,没有一名客户经理,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堂”——仅凭一张营业执照和一部手机,就能把贷款放进数百万小微商户的账户里。

彼时,网商银行刚刚开业。那一年,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一起,将数字化普惠金融开始从概念落到实处——微众银行发放了全国第一笔线上信用贷款,网商银行提出“310模式”,让小微商户第一次在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没有线下网点的情况下,仅凭一部手机就能获得贷款。

从被视作“理想主义者的冒险”,到成为银行业的集体共识,数字化普惠金融在随后的十年里完成了跃迁:截至2024年底,中国普惠小微信贷余额超过33万亿元,是2015年的五倍以上,无抵押线上贷款几乎成为所有银行的标配。

然而,当数字普惠的上半场已成共识,新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在客户获取成本持续攀升、产品同质化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下一步增长的动能究竟在哪里?对多数银行而言,答案是AI。

●南方日报记者 陈颖

十年回望:

从去网点到数字信用

2015年,被许多金融研究者视作中国小微信贷的分水岭。当年初,微众银行通过社交网络和电商数据,发放了第一笔线上信用贷款;同年6月,网商银行推出“310模式”——3分钟申请、1秒放款、0人工干预。

这个听起来不切实际的承诺,迅速跑通了闭环:小微信贷不再依赖抵押物,也不再依赖人情担保,信用评估由数据主导,资金发放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

数字化,让曾经“写在报告里的普惠金融愿景”第一次变成了真实可用的产品。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5—2024年,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了普惠信贷余额连续增长,线上贷款的占比逐年抬升,小微企业“首贷户”大幅增加。

数字化让金融服务的边界,从有限的柜台和物理网点,扩展到随时随地的移动终端,也让普惠金融第一次以平等姿态走进了夫妻店、街头摊和小作坊。

AI浪潮:

技术带来的三重机会

如果说过去十年普惠金融的关键词是“去网点”,那么下一个十年,银行业普遍把目光投向了“AI”。

在几乎所有全国性银行的年报和战略发布会上,AI都被反复提及:招商银行提出打造“智能风控与陪伴”体系,农业银行宣布建设“数字经营中台”,工商银行将“AI+普惠金融”列为集团级重点工程。最近举办的网商银行在十周年沟通会上也抛出了用AI做小微企业CFO构想,试图给千万小微企业配备一位“数字化外脑”。

这种集体拥抱背后,既有监管对数字普惠的政策鼓励,也有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的新压力。

这场技术浪潮,被寄予三重显性机会:

一是全流程提效。AI正在重塑信贷流程,从客户准入、风险识别到贷后监控,自动化程度不断攀升。网商银行宣称,其审批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微众银行也披露,AI模型已能在无人工干预下识别80%以上低风险客群,实现“秒级放款”。

二是深度经营洞察。传统风控依赖静态税票和流水,难以反映企业经营的动态变化。

如今,AI通过图计算、时序建模,可以更细致地刻画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上下游交易强度、资金流波动规律,为银行提供“看得更远”的能力。

三是智能化产品组合。AI介入产品设计后,能把贷款、理财、票据、保险等要素组合成个性化方案,匹配小微企业的经营周期和流动性需求,实现“千企千面”。

这不仅是网商银行“AI CFO”战略的核心逻辑,也成为行业的新叙事模板。在这一轮技术热潮下,“AI+普惠金融”正被视为接替数字化浪潮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但当所有人都喊出类似口号,真正的分水岭或许不在于谁先提出,而在于谁能把这些能力转化为稳定的客户黏性和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幻觉与红线:

AI普惠的三重门槛

如果说“AI+普惠金融”是一场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参与的竞赛,那么在热情之外,它也埋藏着三道难以回避的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数据幻觉。相比大型企业,小微经营体天然具备高度分散、波动性强的特点。绝大多数小微商户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账目高度碎片化。即便银行拥有支付、流水、税务等多维数据,依然难以形成足够密度和时效性的动态画像。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无论是网商银行还是工农中建的AI模型,更多用在“风险分层”与“提效”,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周期洞察”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第二道门槛,是信任缺口。在数字金融的“上半场”,借款人和银行的关系仍是标准化交易关系,风险定价、流程体验是核心竞争力。但当银行试图以“AI CFO”身份介入经营建议、现金流规划、票据管理,角色的转变将面临信任门槛:一旦算法的推荐与实际经营决策出现偏差,谁承担责任?小微经营者是否愿意放权给一套AI模型?这种信任重构,远比放款提效复杂得多。

第三道门槛,是合规红线。与消费金融不同,小微普惠贷款往往需要在监管的明确定义下开展:信息采集的范围、算法模型的透明性、贷后风控的可解释性,都在政策红线与灰色地带之间游走。过去几年,监管部门对“算法歧视”和“信息过度采集”的合规检查日趋严格。

这也意味着,AI模型越复杂,合规审查成本越高。在这一背景下,AI若成为信贷决策的核心引擎,既要具备精准度,也要具备“合规可解释性”,否则一旦触碰红线,技术红利很可能变成合规风险。

当所有银行都高举“AI”旗帜,市场的预期被迅速推高,但商业模式的验证周期、客户黏性的建立、监管的明确性都还远未成熟。

这也是为何不少业内人士将其称作“理想中的第二曲线”,而非已经落地的普惠范式。

正如一位股份行零售负责人私下所说:“AI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方向感,而不是短期里就能形成确定性收益的能力。”

未来十年:

比拼耐心的长跑

站在今天的节点,普惠金融的“上半场”已经跑完:无抵押、线上化、自动审批,成为所有银行的标配动作。

在这个共识被充分验证的市场里,新的分化更多取决于三件事:

一是技术落地的韧性。技术不是万能解法,对绝大多数银行来说,AI要想从营销话术变成产品能力,需要持续的场景迭代和模型优化。在很多省份和县域,经营数据的稀缺与噪声并未因AI而彻底消失,甚至因为算法复杂性增加了验证难度。谁能先在这些“低数据密度”场景里跑出有效样本,谁才有机会掌握第二曲线的主动权。

二是商业模型的可持续性。比起单笔贷款的提效,未来十年更大的考题是:当小微客户已经拥有多家银行的线上信贷账户,谁有能力构建足够强的黏性和交叉销售?AI陪伴、数字经营顾问、定制化票据池,这些“高阶服务”如果没有清晰的收费机制或者明确的增值价值,很可能只是下一轮价格战的序幕。低价竞争带来的,是盈利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双向透支。

三是信任与合规的再平衡。过去十年,普惠金融的信任是靠“快”和“简”赢得的:简单的产品、清晰的价格、统一的审批标准。而AI普惠的本质,是通过算法介入决策过程,将复杂性重新引入服务关系。这既需要客户对“黑箱推荐”有信任,也需要监管对算法边界有清晰定义。一旦“模型失灵”或“算法歧视”出现案例,带来的可能是对行业整体的反噬。

在监管趋严、客户预期走高、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三重压力下,所谓“第二增长曲线”,更像是一条需要耐心、韧性和深度思考的长跑赛道。正如一家大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所言:“这次的机会不会像十年前一样先来先得,未来十年拼的是谁能把技术落进泥土里,种出可持续的生意。”

相关文章

  • 海南银行行长刘国鑫任职资格获批
    【大河财立方消息】7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南监管局发布关于刘国鑫海南银行董事、行长任职资格的批复。批复信息显示,核准刘国鑫海南银行董事、行长的任职资格。海南银行应要求上述核准任职资格人员严格遵守金融监管总局有关监管规定,自本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按要求及时报告到任情况。未在
    2025-07-15 17:46:00
  • 普惠金融的下半场:AI的机会与“幻觉”
    2015年6月25日,杭州。没有任何分支网点,没有一名客户经理,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堂”——仅凭一张营业执照和一部手机,就能把贷款放进数百万小微商户的账户里。彼时,网商银行刚刚开业。那一年,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一起,将数字化普惠金融开始从概念落到实处——微众银行发放了全国第一笔线上信用贷款,网商银
    2025-07-15 08:18:00
  • 多只沪市权重股尾盘竞价下挫,什么情况?
    7月11日,多只沪市权重股尾盘竞价遭遇抛盘,中国电信、中国神华、京沪高铁、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集合竞价纷纷大幅下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025-07-11 17:39:00
  • 践行爱与责任 友邦人寿浙江分公司积极落地“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系列活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恩慧7月8日,友邦人寿浙江分公司(简称“友邦浙江”)在杭州钱塘江畔以一场充满活力的健康跑,将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系列活动推向高潮。活动现场,五十余名党员代表、公司员工及营销员组成友邦浙江跑团,热力开跑。参与者用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斗志,彰显保险行业的蓬勃朝气。今年是第13个“
    2025-07-09 16:12:00
  • 140斤硬币兑换遭拒当事人再发声:可赚取高额差价会坚持收硬币,正与银行协商
    近日,网友陆先生携带140多斤(约2万多枚)1角硬币前往上海农商银行兑换一事引发关注。此前,银行以需核查资金来源、防范洗钱风险为由,拒绝兑换其残损硬币。7月8日,陆先生向经视直播记者回应称,目前银行已同意兑换,但双方就兑换方式产生新争议,仍在协商中。作为酒水商,陆先生告诉经视直播记者,加价接收客户的
    2025-07-09 1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