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千余名中学生百里徒步 30载薪火相传祭英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2:36:00    

当日,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1600多名师生凌晨5点从学校出发,徒步前往位于彭阳县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长眠在那里的391名烈士,全程往返共108里。

六盘山脚下的固原市是革命老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就诞生于此。学生徒步百里祭英烈,不仅是在向英烈致敬,更能锻炼体能、磨炼意志,传承英烈精神。这项活动两所中学至今已坚持了30年,成为初一和高一学生们的“青春必修课”。

据了解,每年徒步活动开始前,学校都会利用课间加强学生体能训练,介绍任山河战斗历史。在徒步过程中,交警、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志愿者等为学生保驾护航,途中还设有补给点和保障车辆。

4月3日,弘文中学的学生们结束徒步返回固原市城区。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学生向烈士墓碑鞠躬。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固原二中学生向烈士墓碑献花。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及社会人士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开展祭奠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抵达任山河烈士陵园的学生们原地休整。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在翻越黄峁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固原二中学生在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的路上相互搀扶。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在翻越黄峁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在翻越黄峁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在翻越黄峁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学生代表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学生们在擦拭烈士墓碑。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固原二中学生向烈士墓碑献花。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凌晨5点左右,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弘文中学学生从学校出发。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凌晨,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从固原市城区出发,前往位于彭阳县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抵达位于彭阳县的任山河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凌晨5点左右,家长们手持横幅为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学生们加油。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4月3日,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师生及社会人士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开展祭奠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相关文章

  •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开展
    本报北京9月2日电(记者刘江伟)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9月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展览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近300件珍贵手稿、书信、日记、报刊、图书版本为载体,以历史记忆为脉络,通过“民族觉醒”“抗到底”“天地英雄”“为人类正义而战”“人间正道”五个单元,全方位
    2025-09-03 05:41:00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文物局介绍相关情况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徐壮、朱高祥)8月31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遗物修缮保护等方面情况。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抗
    2025-08-31 21:10:00
  • 羽毛球世锦赛|石宇奇、陈雨菲晋级 李诗沣遭遇“一轮游”
    新华社巴黎8月25日电(记者田光雨、王松宇)2025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开赛。中国队选手石宇奇、陈雨菲等顺利晋级下一轮,李诗沣遭遇“一轮游”。 8月25日,石宇奇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本届世锦赛与2024年巴黎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使用同一片场地,场馆名称由拉夏贝尔门体育馆改回此前曾使用
    2025-08-26 10:20:00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车桥战役:拉开华中抗战战略反攻序幕
    新华社南京8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 陆华东走进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车桥战役烈士陵园,镌刻着“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然矗立,一旁的石碑记录着战役经过和53名烈士的部分名单。细看碑文,81年前的激战场景,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车桥是一座千年古镇、商贸重镇。1943年,被日军侵占后,车桥
    2025-08-23 07:52:00
  •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写青春
    暑假期间的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总是被涌动的人流填满,每一处历史遗存前都聚集着驻足的游客,空气中弥漫着肃穆与求知交织的氛围。烽火中的课堂、陋室里的钻研、危难时的坚守……西南联大博物馆内,文山西畴县鸡街民族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成龙拿着笔记本,一边听讲解员解说,一边认真记录。“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
    2025-08-17 1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