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年创作,他用小说写铁血浪漫,以诗照亮精神,以散文见花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8:16:00    

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主要奖项获得者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学标志性作家之一。今天,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阿来作品研讨会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为题,全面深入研讨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阿来认为,“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就与他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体会有关。

阿来从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 至今创作生涯已逾四十年,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 机村史诗 六部曲》《格萨尔王》《瞻对》等等,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诗性的语言、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广博的文化内涵而为人称道。“从事文学对我自己是一个建构和解放,我从文学中知道另外的世界,但是从事写作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求名求利就会通向虚无和庸俗。”阿来这样解释自己的写作,“我想通过文学写作把自己变成一个更符合人的基本定义的人,而不是某一个文化影响下的人。文化的影响下,人可能钟爱、忠诚,也可能偏激、狭隘,我们有没有一个既基于文化,同时又能够超越这种文化的,既基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但是同时非常多的想象和对于社会的理解?我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奔走。”

作家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提醒大家不要忘记:“阿来最起码在6岁之前不使用汉语。虽然《尘埃落定》如此伟大,如此重要,但是我发现作为小说家的阿来,他的汉语水平在50岁之后依然在提升,这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

“阿来40多年多面的文学创作,既是丰富多彩,同时又具有自己统一的特征,在艺术上也有一贯的风格,也有共同的气质、相近的品质,从而形成他个人无可替代的,可以说他一个人创造了一个文学世界或者某种文学生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认为。

阿来对生态的反思和感悟尤其深刻,在其创作中既书写美好的自然状态也描绘现代性对自然生态破坏的面貌,充满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共同发展的向往之情。阿来说过,文学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增加更多美好的教育,于是他用小说去怀念生与死,铁与血的浪漫,以诗歌为炬,照亮精神的高地,用散文带读者见花见草见万物。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把阿来誉为“大自然的人文伴侣”。他和阿来在室外散步时,走着走着阿来这个人就突然消失,仔细一看,他不是蹲在路边对着某朵花拼命拍照,就是溜达到公路下面沟沟岔岔在端详某种植物。在交谈中潘凯雄才知道,阿来的手机中存有各种各样花花草草的照片有几万张之巨,“这些花草,有的已经在他作品中有所呈现,有的恐怕还深藏于他庞大的创作计划之中。”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认为,阿来作品中所写的关乎人类深沉情感的部分,恰恰是最能打动人的。在小说《蘑菇圈》里,阿妈每次把最大的蘑菇留下不摘走,别人以为她眼神不好,其实不是,她说山里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这些留给鸟吃。“摘蘑菇的动作像对待人一样,充满爱惜疼惜,轻轻抹掉表面的杂物放在篮子里,那些没有完全开放的小蘑菇,她还要用草遮起来,说着‘下次我不能再来看你了’。”

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阿来在《四姑娘山行记》中的一个细节,牧民跟阿来说“这个牲口很有灵性”,阿来纠正“它不是牲口,它是马。”中午,阿来吃了烤土豆,吃了午餐肉,他剩下了半张饼,给了马。张莉认为,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当“牲口”被置换为“马”时,代表作家对什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什么是人和动物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知,他在不断用细节的方式处理什么是自然。“自然不是讴歌、赞美、书写的对象,自然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和家园。”

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共同主办。

相关文章

  • “山水共富・银龄绘梦”书画展暨杭州养老服务消费季在桐庐启幕
    墨香浸润银龄岁月,服务点亮幸福晚年。9月10日,“山水共富・银龄绘梦”书画展与杭州市养老服务消费季在桐庐同步拉开帷幕,为当地老年人献上一场集文化熏陶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幸福盛宴”。活动以桐庐文化地标—— 叶浅予艺术馆为核心阵地,让文化氛围与养老服务深度交融。艺术馆内,一幅幅围绕银龄生活主题创作的书画
    2025-09-10 19:32:00
  • 中法友谊的深度对话:徐波携新书做客行知读书会,共话一甲子文化相逢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9日报道:中法文化交流使者、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法国艺术与文学司令官勋章获得者徐波,携《相逢:我眼中一甲子的中法友谊》与《让世界爱中国》两部新作做客行知读书会。活动现场,他与主持人于立展开一场兼具深度、广度与人生思考的对话,从个人经历到时代浪潮,从文化交融到历史传承,为在
    2025-09-09 17:17:00
  • 上大实践团队送教下乡,为贵州山区孩子上“推普+渔文化”课
    今年暑假,上海大学“语润花开·言筑乡情”推普实践团与“申渔纪”创新实践团,前往贵州省独山县开展“推普+渔文化”的课堂活动。“申渔纪”团队在前期做了充足的调研工作,收集了大量文献,还采访了十多位渔民、渔业从事者、渔村管理人员,摄制了以渔民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微纪录片。此外,为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团队提前与贵
    2025-09-09 12:27:00
  •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开展
    本报北京9月2日电(记者刘江伟)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9月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展览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近300件珍贵手稿、书信、日记、报刊、图书版本为载体,以历史记忆为脉络,通过“民族觉醒”“抗到底”“天地英雄”“为人类正义而战”“人间正道”五个单元,全方位
    2025-09-03 05:41:00
  • 从“政策破局”到“产业聚势”:“拍在吉林”如何重塑东北影视产业新坐标?
    央广网长春8月28日消息(记者舒震)当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聚光灯再次点亮长春夜空,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80周年的双重节点;这场影视行业的年度盛会,意义早已超越节庆本身,既成为吉林省影视产业环境蜕变的“见证者”,更清晰折射出“拍在吉林”品牌从政策蓝图走向产业实践的坚实足迹
    2025-08-28 1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