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谢宁、李苑
8月23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立文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以“‘我’之舞——重读史铁生”为主题,带领现场及线上1.2万名听众走进这位作家的精神世界。

从“为何读史铁生”切入,拆解文学价值三重维度
讲座开场,叶立文抛出“我们为何读史铁生”的追问。他指出,在当下精神困惑与物质丰裕并存的时代,史铁生对生命、苦难、信仰的凝视,恰为人们提供了照见自身的“精神镜鉴”。
从文学价值维度,叶立文将其作品价值拆解为三重:文学性上,史铁生继承“美文”传统,以质朴文字构建深邃意境,《我与地坛》中地坛的静谧与个人苦难交织,字里行间皆藏生命重量;文学史价值上,他突破上世纪八十年代启蒙文学范式,以“神性写作”叩问彼岸命题,为文学创作开辟精神深度;现实意义上,史铁生堪称“每个人的精神替身”,其苦难经历与“天问”式思考,精准照见普通人的生命困境,让读者在共鸣中寻得力量。

串联人生轨迹与创作脉络,解读经典作品精神内核
叶立文沿着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串联起创作脉络:从清华附中的文学萌芽,到陕北延川插队的生活淬炼,再到瘫痪后以笔为杖的精神突围,写作成为史铁生对抗苦难的生命锚点。
他逐部解析经典:《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插队记忆为底,打捞陕北农村的人性温情;《命若琴弦》借盲说书人故事,探触心魂深处的辽阔与无奈;《务虚笔记》以独特叙事混淆“存在”边界,颠覆“身临其境才是经历”的认知;《我的丁一之旅》则以“丁一”为载体,编织个人与生命历程的精神联结。
讲坛大屏幕上,《务虚笔记》的文字与意象交替呈现,叶立文的解读让抽象哲思落地,引得现场听众频频颔首,不少人提笔记录核心观点。
线上线下共同探讨,史铁生作品的阅读与共鸣

互动环节,现场听众积极提问:“史铁生的思考是否存在局限?”“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您个人独到见解,还是学界对史铁生研究的共识性成果?”“写作有没有可遵循的方法?天赋与后天积累,究竟如何作用于创作?”
叶立文结合史铁生创作轨迹与自身学术经验回应:“写作需要天赋打底,但更离不开阅读积累的滋养、生活体验的反哺,史铁生在病隙坚持思考与书写,就是最好的例证。”
谈及史铁生对青少年的价值,他强调,在快餐阅读、手机游戏充斥的当下,史铁生的文字是照进精神世界的灯塔,“建议青少年读经典、读史铁生,从字里行间汲取直面苦难的力量,涵养优良品质,成为更丰盈的自己。”
关于作家研究方法,叶立文给出简洁答案:“多读作品是根基,沉浸式走进作家文本,才能真正触摸到创作的灵魂。”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