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张璐
长沙或将跑出一家冷链IPO。近日,红星冷链(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红星冷链”)递交招股书,计划在港交所上市。
红星冷链是湖南省最大的冷冻仓储服务提供商,但公司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摆在红星冷链面前的是价格战压力。目前,全国冷库求租量和出租量之间的剪刀差加剧了供需矛盾,租金不断下降,增加了生存压力。红星冷链的总冷库空置率从2022年的3.3%上升到2024年的11.9%,北部冷冻仓储基地的空置率更是高达32.2%。
反映在业绩上,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停滞,营收甚至出现倒退。
而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红星冷链在IPO前夕大举分红,将近三年赚的净利润的84.39%分给了股东,特别是2024年分红率高达168.9%。
红星冷链对研发的投入微乎其微,2022年至2024年累计研发支出仅267.5万元。而京东、顺丰等全国性冷链物流企业早已将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向低线城市扩张。身为区域性龙头的红星冷链该如何维持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并寻找增长点?
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仅2.35%
在5年前冲击A股折戟后,红星冷链转战港股。
据了解,红星冷链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冷冻仓储服务是公司第一大业务,租赁服务是第二大业务。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2024年,红星冷链的冷冻食品交易服务实现约400亿元的交易总值,在中国中部地区所有冷冻食品交易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在湖南省内排名第一。根据同一资料来源,按2024年收入计,其是中国中部地区和湖南省最大的冷冻仓储服务提供商。
业绩方面,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红星冷链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2.02亿元、2.34亿元,营收复合增长率约为-0.64%;净利润分别为7911.2万元、7531.2万元、8288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35%。各期,公司毛利率分别为50.1%、57.7%、52.8%。上述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司业绩表现平平。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至2024年,红星冷链合计实现了2.37亿元的净利润,但这些净利润似乎还未“捂热”就大部分进入了大股东口袋。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红星冷链宣派现金股息的金额分别为3000万元、3000万元、1.4亿元,合计为2亿元,占上述合计实现的净利润的84.39%。特别是2024年,红星冷链1.4亿元的现金分红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分红率达到168.9%。
在递交招股书时,红星冷链分红已经发放。据了解,红星冷链的大股东是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红星实业”),持有公司58.25%股份,红星中心全资控制红星实业。红星实业还通过担任长沙红日景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长沙红日明升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普通合伙人,掌控公司8.06%和4.66%股份。
以上这两家公司是红星冷链早期股东、业务伙伴及员工的持股平台。因此,红星冷链的控股股东包括红星实业、红日景明、红日明升及红星中心,合共控制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70.97%。
根据上市申请书,红星冷链拟将本次港股IPO募资净额用于在未来三年建造一座新加工厂及新冷冻仓储仓库,升级设备等。
先进行高比例分红,如今又想通过上市募资扩产,红星冷链遭到外界质疑。
三年累计研发支出仅267.5万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递交招股书前,红星冷链完成了库容量扩建。招股书显示,红星冷链在长沙两个基地的自营冷冻仓储设施设计总库容超过100万立方米,或超过23万吨的可用库容,利用率超过了88%。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经为超过700家客户提供了服务。
依照招股书,红星冷链冷库在长沙有两个基地,2015年建成北部冷库基地2.4万吨,之后未有变化。2022年北部冷库基地库容使用率为85%,2023年下降至68.6%,2024年进一步降至67.8%。
红星冷链库容更大的是南部基地,2022年其总可用库容量为13万吨,2024年增长至20.7万吨。不过,随着库容大幅增长,使用率也开始下降。2022年南部基地库容使用率为98.9%,2023年小幅增长至99%,但在2024年降至90.5%。
不仅如此,作为主业的冷冻仓储业务,近年来还呈现出价格下降的态势。2022年至2024年,红星冷链南部冷冻仓储基地的平均月仓储费分别为79.4元、79.3元及66.9元;北部冷冻仓储基地分别为59.5元、50.8元及51.5元。
总体来看,2022年至2024年,红星冷链的总冷库空置率(=100%-库容利用率)分别为 3.3%、5.7%及11.9%,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2024年,其北部冷冻仓储基地的空置率达32.2%。
对此,红星冷链解释,2024年,南部冷冻仓储基地的库容利用率明显下降,原因是其总可用库容增加;其月均冷冻仓储费由2023年的每吨79.3元减少至2024年的每吨66.9元,原因是公司采取了战略性低价策略吸引新客户所致。
另外,从过往数据看,红星冷链对研发的投入微乎其微。截至2024年末,公司只有9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仅为2.4%。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红星冷链研发支出分别为44.9万元、111.7万元和110.9万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0.2%、0.6%和0.5%。三年研发支出总额也仅有267.5万元。
对比来看,全国性冷链物流企业早已将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顺丰控股和京东物流在2024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5.34亿元和35.7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分别约为0.9%和1.95%。整体研发占比方面也超过了红星冷链。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京东物流已获授权专利和软件超5000项,其中涉及自动化技术和无人技术的专利数量超过3000项;顺丰生效中及申报中的专利4180项,其中发明专利数占比61.5%。而同期,红星冷链仅有3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0项软件版权,并无发明专利。可见,红星冷链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技术储备差距巨大。
在行业人士看来,冷链物流属于传统行业,对技术要求并不高,较低的进入门槛导致市场易陷入比拼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业参与者很难长期保持高利润率。展望未来,如何维持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并寻找更多增长点,将成为摆在红星冷链面前的一道长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