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见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0:08:00    

《文学仍然在场》

《只为内心写作》

张英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5年4月出版

■徐可

张英新著《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是他对20位作家所作访谈的合集,皇皇两巨册,50余万字,真是让人佩服的一项浩大工程。无论从时间的跨度,覆盖的广度,研究的深度,都体现出作者坚韧的毅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力。

一部作家访谈的合集,而冠以“大众文学课”之名,可见作者的匠心和信心。20篇访谈,一篇篇读下来,正如同上了20堂生动而精彩的文学课,令人受益匪浅。

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文学研究方式之一。所谓访谈研究法是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进行交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的一种活动。这一方法为中外研究者所广泛运用。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的“作家访谈”专栏,就是该杂志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那些接受访谈的作家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四大本《巴黎评论》,就是《巴黎评论》杂志的作家访谈合集。我国不少文学杂志、学术期刊,也都辟有作家访谈栏目。

访谈研究法对访问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首先,要精心选择好合适的受访对象。受访者一般应是在文学创作中卓有成就的大家,腹笥渊博,言之有物。其次,访问者对于受访对象的创作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客观、深入的研究。第三,在访谈中,访问者的“姿态”特别重要。访问者的姿态是做访谈的起点,也是决定访谈质量的决定因素。以什么样姿态面对受访者,提什么问题,决定受访者回答的价值。好的访问者,能够拟定一个细致深入的采访提纲,引导受访者尽情发挥并摩擦出智慧火花。

张英从早年担任文化记者起,跟踪文学现场,专注作家访谈多年,他在《作家》《西湖》等杂志开设有“张英访谈”专栏。但凡是有影响的重要作家,几乎都接受过他的采访。收入本书的王蒙、金庸、陈忠实、贾平凹、张炜、刘震云、刘恒、杨争光、卢新华、祝勇、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潘军、迟子建、王刚、虹影、毕淑敏,几乎全是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一线作家。

张英的采访,首先建立在对作家创作的全面了解上。张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受访者的创作非常了解,细读了很多文本,不是泛泛而谈。从张英的提问中可以看出,他有惊人的阅读量。他不但对访谈对象的创作情况十分熟悉,而且阅读了作家的重要作品。他精读文本,细读文本,对采访对象的创作了然于心,所提问题都是从作品中来的,从采访对象的创作实践中来的。同时他还注意阅读同时期作家的作品,和有关被访人的重要评论。他采访王蒙主要谈的是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但不是孤立地谈《这边风景》,而是把它放在王蒙整个创作实践中,把它放在大的文学环境中,注意到它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显示出开阔的研究视野。他曾经六次采访金庸,通读金庸的全部作品,对金庸笔下的人物相当熟悉,信手拈来。

张英的采访,还建立在他对作家创作的深入研究上。访谈是访与谈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高质量的“谈”是建立在高水平的“访”的基础上的,而“访”的水平高低取决于访问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问题的提出本身就代表了访问者本人的研究水平。没有对作家创作的深入研究,很难提出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张英的很多提问颇有见地,在《陈忠实:〈白鹿原〉与长篇小说创作》一文中,他敏锐地发现《白鹿原》《蓝袍先生》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存在某种联系,这正是对作家创作深入研究的结果。他的一些问题还很尖锐,对金庸、陈忠实、王蒙这样的前辈作家也是单刀直入,反映出作者实事求是的批评态度。

张英的访谈,还具有文学史意义。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素有“知人论世”的传统。通过对作家本人的采访,获得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家访谈录以其直面研究对象的特点,在文学研究中素来受到重视。《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二十三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张英的《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也是如此。作家陈忠实在接受他的采访时,介绍了有关《白鹿原》创作前后的情况,对于研究这部作品的诞生、反响、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莫言、贾平凹都回忆起在故乡的苦难童年生活,谈到了对故乡微妙而复杂的感情,谈到了创作与故乡“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已故作家的访谈,更是不可复制,因此显得尤其珍贵。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代文学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为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相关文章

  • 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
    那栋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三层楼房静默地立在多伦路的深处,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踏入左联纪念馆,我感到时间仿佛有了质感——不是文学史课上的数字,而是能触碰的、有温度的记忆。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们身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服装,在历史的建筑中演绎《前哨》片段。我看见他们年轻的面孔与我想象中的革命者逐渐重叠。“铁
    2025-05-11 16:26:00
  •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见证
    《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张英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徐可张英新著《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是他对20位作家所作访谈的合集,皇皇两巨册,50余万字,真是让人佩服的一项浩大工程。无论从时间的跨度,覆盖的广度,研究的深度,都体现出作者坚韧的毅力
    2025-05-11 10:08:00
  • 2024年网络普法故事短视频创作赛入围作品展播(八)
    2024年网络普法故事短视频创作赛入围作品四等次《网海沉迷》↓四等次《“谣”言惑众》↓四等次《“裂变快递”双陷阱》↓四等次《守护“养老金”——警惕网上“保健品”骗局》↓四等次《租房装修骗局》↓
    2025-05-09 10:23:00
  • 默音、刘欣玥对谈:写自己想写的,看到历史上被淹没的女性创作者
    作家默音近日推出了两本新作《笔的重量》《她的生活》,两部作品互为镜像,正如学者袁筱一所言,默音把已经或者即将遭到遗忘的真实人物变成了自己笔下的人物,把她们的生活变成了一面镜子。近日,默音与青年评论家刘欣玥在上海茑屋书店展开了对谈,活动由文学编辑汤明明主持。她们聊到了为什么要去发现历史上那些被淹没的女
    2025-05-09 08:44:00
  • 最近爆红的“月季少女”墙绘,出自杭州“神笔马良”双胞胎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曾圆武林路巨型扭蛋机、“脑袋开花”美少女墙绘……最近,杭州双胞胎设计师倪佳欢、倪佳喜兄弟,又凭借充满奇思妙想的墙绘作品引发关注。脑袋开花少女 受访者供图五一前夕,兄弟俩在余杭五常街头耗时一天创作的月季花少女墙绘,与此前在外地完成的“脑袋长草”系列形成趣味呼应,成为街
    2025-05-06 1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