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智汇湾区·科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交流活动在广州南沙举办。粤港澳三地相关领域嘉宾共商AI时代科创人才协同培养及教育、产业与人才发展的深度融合。三地代表性中小学首次联合签署人才协同培养倡议。

活动中,内地与港澳49所中小学首次联合签署《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倡议》,倡议在提升AI教育质量、加强教师交流、丰富学生实践、创新融合模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目标。AI科创人才培养从高校或企业主导转向基础教育扎根,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培养链条,从联合活动升级为跨区域机制化协作网络。
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共同阐述了AI教育战略与区域合作愿景。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表示,香港于2025年初成立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旨在全面推动数字教育(AI融入课程)发展,提升学生相关素养,协同培养湾区智能科创人才。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指出,广州在推进教育数字转型、三地教育融合方面将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智教融合、五育融合,打通“企业—学校—高校”创新链路,技术赋能教育,恪守“科技向善”初心。
据悉,广州全市151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惠及200余万名学生。香港教育局从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与资源共享等不同层面支援学校推动数字教育,同时与香港、内地及国际创科机构深化跨界合作,增强协同效应。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张泽松教授表示,“AI将深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育使命要从单一知识输出向综合能力培养演进,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和协作者”。据了解,港城大通过“一小时编程”等活动,面向中小学和大学推广基础编程能力,从早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AI不会淘汰老师,但会淘汰不用AI的老师”,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表示,师资短缺是推广AI教育的最大障碍,澳门通过科创政策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吸引科技人才,培正中学正以“强制教师参与+湾区资源共享”破解师资短缺瓶颈。
在AI时代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教授提出AI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一是从AI内化为科学思维的一部分,二是个性化探究路径的智能生成与动态优化,三是虚实融合的“超现实探究场景”,四是科学探究的“全球化协作网络”。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会长邓飞也在采访中表示,学生在AI素养上要新增识别AI错误、防范学术不端、伦理道德判断等能力要求。
在活动的圆桌对话上,粤港澳三地相关嘉宾共同探讨了中学阶段如何通过课程、竞赛、校企合作等创新模式早期识别和培养科创人才。分享港澳子弟学校在课程衔接、文化融合、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挑战,提供湾区特色办学样本。讨论如何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资源,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生态。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智慧教育展览区,展示了相关科技企业和出版机构的前沿技术、课程资源和教学工具。科创产品展示与体验专区令与会者亲身体验了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关景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