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行业经验+技术研发”模式,将煤矿老师傅与算法工程师“有机结合”,打造出包括全球首个商用于能源行业的Al大模型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举拿下70多个合作单位5000多路应用场景。2024年年报显示,该平台产品当期营收3.33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
以上是专注于信息技术服务和工业智能化应用的A股上市企业——云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鼎科技”),进行的一场能源革命。
这一“壮举”,让普通人有了拥抱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机会,也让高危行业率先感受到了科技的人文关怀。这场发生于传统能源领域的“革命”风从何起?面对煤价下行周期,它又何以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单?

另类的AI大模型
跟煤打了近30年交道的王传山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个连智能手机都用不顺手的配煤工,竟会在中国工业互联网元年,被特邀成为首批参与AI大模型研发的“工程师”。
“说来也简单,就跟带徒弟差不多,我需要做的,就是把这几十年的经验,悉数告诉工程师。”王传山坦言,能够以配煤工的身份参与AI大模型的研发,很激动、很庆幸,“这一行(配煤)很吃经验,想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直怕这门手艺失传”。
所谓配煤工,是指操作破碎、粉碎、筛分、配煤、煤预处理等设备,处理炼焦煤的人员。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业内对于配煤工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需要长期处于高温、高噪音、高灰尘的工作环境,目前该工种的市场需求较高。
2021年,云鼎科技正式组建工业互联网事业部,并聚集300余名智能化专家,打造并不断优化省级“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煤炭、化工、电力、新能源等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王传山参与研发的,便是云鼎科技与华为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矿山AI大模型——工业大模型。该模型集聚了解决方案专家、工业智能技术专家、矿山业务专家、研发骨干等100余人,将人工智能开发模式从“作坊式”升级到“工厂式”,基于1个一站式人工智能训练平台,分解出视觉、预测、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四种能力,进而将一套可复用的算法模型流水线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场景。

以焦化配煤场景为例,过去焦化行业配煤主要依赖技术工程师的人工经验,难以兼顾配煤成本与焦炭质量,很难做到精准计算。大模型将矿工经验与算法有机结合,利用智能配煤系统强大的算力,将生产运行数据、焦炭数据、原料煤、配合煤及工业参数等数据进行汇总,算法模型综合考虑原料煤的成本、价格、库存等因素,在保证满足焦炭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最优的配煤比例,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效益。
“根据山东能源鑫泰能源反馈的使用数据,截至4月底,大模型给出的最优方案,准确率已经达到95%以上,与传统方式相比,配煤成本每吨可降低3至5元。”云鼎科技工业互联网事业部解决方案经理岳显伟如是说。

惊人的年度营收
创新的AI研发理念,让工业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场景融合的利器。
“有了矿山专家的指导和对行业场景的调研测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也迎来了革命性突破,场景落地周期由1—2月缩短为2—3周,识别精度在实测场景中提升了20%。同时,还能减轻超过80%的数据样本标注工作量,释放出大量人力资源。”
提及工业大模型的优势,岳显伟如数家珍:基于大模型的掘进安全质量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可视、可管、可溯的规范化作业;大模型赋能的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助手,深度融入办公系统,显著优化了决策流程与作业指导;井筒装备智能巡检使用多模态技术,能够运用视觉、听觉感知技术检测井筒装备的异常情况……
如岳显伟所说,云鼎科技对AI大模型研发的创新举措,构建了大模型赋能能源行业的“全景”,也让AI技术传承了人的经验与决策路径,让高危行业率先感受到了科技的人文关怀。
对于云鼎科技的创新打法,有专家称,它为能源行业带来了四个改变:由“被动监管”向“本质安全”转变,由“劳动密集”向“精简高效”转变,由“粗放管理”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分散重复”向“集约高效”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大模型的落地场景从最初的21个增长到了115个,实现了大模型的常态化应用;在矿山行业外,逐步拓展到了化工、电力、油气等,陆续在国家管网、皖北煤电、西部矿业、华能煤业等70余家单位落地5000多路应用场景,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根据云鼎科技2024年度财报披露,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收13.51亿元,同比增长18.35%。扣非净利润7,450.40万元,同比增长25.04%。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整体营收3.33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其中,AI业务合同金额达2.56亿元,业务覆盖煤炭、化工、电力、油气等行业。


大模型背后的成功密码
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基于煤炭行业的AI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真正将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却并不多见。
“我们能做成这件事,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密不可分。”
据云鼎科技工业互联网事业部研发总监崔润兴介绍,云鼎科技于2019年并入山东能源集团,成为“山能系”的一员,此后,云鼎科技各项业务开展,都得到了山东能源集团的大力支持。
2022年,山东能源集团与华为公司“双向奔赴”,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云鼎科技承接了能源行业人工智能场景的落地任务。
云鼎科技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波坦言,在打造工业大模型之初,关于人工智能的开发模式,山东能源集团与云鼎科技默契十足:人工智能必须从数据中心走向生产现场,唯有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结合、与生产场景结合,形成价值闭环才具有行业的生命力。
如刘波所说,在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爆火之前,人工智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饱受“人工智障”的质疑。此前在煤矿信息中心工作了十多年的解决方案经理张浩回忆说,以前煤矿也采用过小模型,但准确率不高,最多70%—80%,经常出现误报。每次警报声一响,矿工慌张地跑过去看,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这种“狼来了”的现象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大模型研发过程中,我们不但邀请了矿山业务专家,还获得了山东能源兴隆庄煤矿、李楼煤业、鑫泰能源、济宁二号煤矿选煤厂等一众单位的试点支持。”

崔润兴告诉记者,为了做出真正对行业有价值的人工智能产品,团队组建完成后,便一头“扎进”了煤矿生产一线,研发人员跟矿工一起挖煤,一起吃饭,一起参加班后会。3个月时间,研发团队实地调研整理91个业务场景及痛点,深入探索40多个煤矿和非煤场景的智能化。
如崔润兴所说,作为工业大模型的主要支持和应用单位,山东能源牢牢抓住发展机遇,超前描绘蓝图,制定《煤矿智能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围绕“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矿山建设思想,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相继开展了采煤、掘进、机电、洗选等9个专业智能化项目建设,建成近20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9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全部通过验收,智能开采产量占比超过80%,在煤矿智能化建设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兴 张召兴 姬秀弯 通讯员 刘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传山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