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雨后的古交市嘉乐泉乡狮子村,空气湿润,山路泥泞。在古交市康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田上空,一架装载药箱的植保无人机在操作员操控下,灵活穿梭于起伏的丘陵之间,喷出均匀细密的药雾,精准洒向玉米植株。这张由无人机编织的科技之网,正有效破解山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破局“上山难”
古交市素有山城之称,境内95%以上为丘陵山地,河谷平川不足5%。这种特殊地形给传统农业植保带来巨大挑战。“每年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期,最怕下雨。雨后山路湿滑难行,大型器械进不去,人工打药效率低、风险高,过去我们常常束手无策。”古交市康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阴拴玉道出了山区植保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古交市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无人机植保技术。“从2022年试点投入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当年作业面积约5000亩,之后逐年大幅增加,今年预计将达到4万亩。”古交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保站站长李正山介绍。凭借灵活机动、高效精准的优势,无人机迅速成为山区农业植保的生力军。
“飞防”有门道
在嘉乐泉乡狮子村的地头,操作员紧盯手机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速度、高度、作业面积及药量等关键数据。“单机一次载药50升,1小时能作业50亩。”操作员一边熟练操控一边介绍,“抢抓植保黄金期至关重要,这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600亩玉米地的‘飞防’任务。”
看似轻松的“飞防”,在起伏连绵的丘陵山区却蕴藏高技术含量。作业前,操作员需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为地形复杂、高低错落的地块规划最优航线。飞行中,无人机保持精准高度,其旋翼产生的下压气流能将作物茎秆吹斜,使药剂随气流穿透至植株中下部,大幅提升防治效果。
然而,复杂多变的丘陵地形也给“飞防”带来考验。前些天,在岔口乡岔口村的一次作业中,无人机在为一块不足一亩的零散玉米地防治赤须盲蝽虫害时,就因地形崎岖、落差显著导致信号不稳,在返航途中意外失控坠落。李正山说:“山区地块普遍面积小、分布散、落差大,信号易受干扰。操作员除紧盯屏幕数据外,还必须时刻保持无人机在视线范围内,精神高度集中。”
效能双提升
对比传统方式,无人机农业植保优势显著。“过去打药是件难事,人工成本高,药液覆盖还不均匀。现在无人机飞一遍,药液覆盖均匀,防治效果立竿见影。”阴拴玉对“飞防”成效十分认可。他算了一笔账:往年100亩玉米病虫害防治成本约8000元;今年,得益于农业技术推广和植保补助(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农户实现了“零成本”防治,且无人机施药更精准,作物长势更优。
李正山介绍,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古交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年初便确立了“早监测、早预警、早防治”目标,构建全市防控体系。技术人员依托多个监测点,每周数次深入田间调查虫情病情,结合气象数据模型,精准绘制病虫害趋势图,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在防治关键期,中心统筹调度植保无人机和低毒生物农药,建立“监测—派单—作业”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统一组织、统一防治,聚合力量提升效能。目前,该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已超95%。
在李正山看来,无人机不仅是高效的植保工具,更代表着丘陵山区农业向绿色、高效、智能化发展的方向。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和智慧农业理念的深化,这张由“飞防”编织的科技之网,必将更加细密坚韧,护航古交山野间的丰收希望,为智慧农业发展增添生动注脚。
太原日报 记者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