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海关技术中心鉴定发现并命名3个新物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9:09:00    

近日,国际动物分类学专业杂志ZooKeys刊发论文,报道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并命名的3个蜚蠊新物种——白骨螱蠊Nocticola baiguensis、心形螱蠊Nocticola cordiformis、翅突螱蠊Nocticola appendiculata,一举将中国动物分类鉴定检索表中蜚蠊目螱蠊属物种数量从2种增加到5种,不仅在该属动物的中国分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也进一步丰富了该中心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的实物资源库和数字化标本库。

鉴定发现并命名的3个新物种 陈健 摄

2024年,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团队与广西桂林科研人员、科考兴趣爱好者共同对当地溶洞中分布的蜚蠊开展考察,首次观察到洞穴中蜚蠊与某种蚂蚁的共生现象。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综合采用形态学鉴定和DNA条形码检测技术深入开展物种研究,确认此次发现的3个蜚蠊种类在系统发育分析方面与拉丁蠊亚科之间存在紧密的亲缘关系,此前国内外均无相关报道,属新发现的蜚蠊目螱蠊属的3个不同螱蠊新种。研究论文中,科研团队分别详细描述了其分类学鉴定特征及相关生活习性。由于长期栖息于光线昏暗、食物资源有限的洞穴环境,该物种的复眼数量较之常见蜚蠊明显减少,体长不超过5毫米,形态特征与现有已报道蜚蠊物种存在明显差异,且食物来源主要为病毒高风险宿主-蝙蝠的排泄物和遗体、昆虫遗体及其他微生物,存在较高携带、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螱蠊属物种在蜚蠊分类领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新物种的发现对研究生物演化、了解生态环境变化、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和谐共存有着重要意义,其与共生蚁类等在系统进化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科研团队人员进行形态鉴定 陈健 摄

中山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中山海关技术中心依托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立足国门生物安全需要,大力推动病媒生物实物资源库和数字化标本库建设,创新研发病媒生物智能检测鉴定技术,着力提升科研技术在口岸生物安全防控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国门安全守护的技术支撑作用,体现了海关技术机构在保障国门生物安全中的担当和作为。

文丨记者 张德钢 通讯员 陈健

相关文章

  • 科瑞技术“瘦身”剥离非核心资产,北鼎股份跨界接盘中山科瑞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穆砚7月21日晚间,深圳科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瑞技术”或“公司”)发布关于出售全资子公司股权并转让相关资产的公告。公告称,公司综合考虑公司产品所属行业、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率及提升运营效率,拟将中山科瑞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科
    2025-07-22 11:13:00
  • 响应速度全球领先!Lumos鹿明”1秒起身”机器人突破行业极限
    近日,Lumos鹿明机器人正式推出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mosLUS 2,该款机器人是全球首个实现“1秒弹射起身”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拥有行业领先的敏捷性和响应速度,其在一秒之内弹射起身的速度远超行业平均3-5秒的恢复时间。LUS2采用身高160cm,体重55kg的真人比例设计,拥有400Nm关节扭
    2025-07-14 14:43:00
  • 中国“数字民生”实践为上合国家实现“智慧生活”提供新方案
      7月11日拍摄的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互动体验区的医疗AI辅助系统。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新华社天津7月13日电(记者曾晋、尹思源)从解决日常需求到智能技术应用平台,再到智能化人文关怀守护银发群体,中国数字经济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民生图景。“中国的‘数字民生’建设成果为上合组织国家提供了新
    2025-07-14 10:05:00
  • 4位齐鲁科研人才讲述创新故事:深耕不辍 以科技之力赋能发展
    6月27日,全省科技大会召开,对290个项目(人选)授予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7月3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宏达,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青岛镭测
    2025-07-05 12:30:00
  • 东湖评论:以技术之名为外卖骑手保驾护航
    电影《逆行人生》里,外卖骑手在车流中疯狂穿梭、与时间赛跑的惊险场景,让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每一次看似惊险的“逆行”,实则是“速度至上”规则下,骑手们战战兢兢讨生活的真实写照。可当镜头转到武汉汉阳街头,画风截然不同。外卖小哥骑着“智音车”,在小区门前稳稳刹住。语音提示、保安刷卡,整个配送流程仅用
    2025-07-04 0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