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梳子” 青县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08:11:00    

6月26日,董良向记者展示“大运梳”的制作图样。河北日报记者 李 巍摄

从青县县城出发,沿青王线驱车向北,不到10公里,眼前是一片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到了。

6月26日,记者走进小镇。“京梳子”制作工坊前,工人们正忙着卸车。京梳子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良指着刚到的木料介绍:“这批是越南的交趾黄檀,我们制作梳子的众多木料中的一种。”

这里,是“京梳子”唯一的生产基地。令人意外的是,以“京作”工艺享誉京城的“京梳子”,注册地在北京,根却扎在青县。这背后有何渊源?

■ 运河漂来的红木技艺

今年4月22日,“京梳子”亮相京东自营平台。首批2600多套梳子,一个多月就售罄。

这是董良第一次试水电商。对于把梳子放到网上销售这事儿,他既觉得新鲜,又稍稍有点不适应。网购需求的集中爆发,让依赖手工制作的“京梳子”一时有些供货“吃紧”。

不过,对于董良来说,这都是“甜蜜的烦恼”。最近这几天,他正在忙着招收工匠,同时在小镇里寻找着新的车间厂房,以进一步扩大生产。

在北京,“京梳子”早已小有名气。

2019年,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京梳子”以“母恩”为主题设计的梳子,摘得传承之美文博设计大赛家居组别一等奖。同年,它又亮相故宫博物院“观鱼知乐——宫廷金鱼文化与故宫博物院藏金鱼题材文物联展”。董良以“鸿运当头”为题材为故宫博物院设计制作的梳子,静静躺在延禧宫的展柜里。

一次,朋友给董良的手机微信发来一张照片。这个朋友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里,看到董良设计的“镇海吼”按摩梳陈列其中。“京梳子”如何悄悄进了首都博物馆,董良自己也不知情。

“京梳子”为何产自青县?6月26日,董良带记者走进中古红木文化小镇的南区,答案就藏在这里的大运河红木文化馆里。

青县红木文化,因京杭大运河而生,被称为“大运河漂来的文化”。在2019年建成的这座中国唯一以红木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馆里,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当地红木文化与大运河血脉相连的故事。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是交通要道,大量来自南方的红木原料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抵达“流河驿”,也就是今天的青县流河镇,在这里完成初加工后,装船继续北上,抵达皇城,用以营造宫殿、打造家具。

运河的舟楫往来,不仅带来经济繁荣,更让青县匠人常被征召入宫。宫廷“京作”工艺与民间技艺有机交融,青县由此成为中国古典(红木)家具三大作工之一的“京作”工艺主要诞生地之一。

红木文化与技艺,至今已传承600余年。作为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梳子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董良正是一位接过先辈衣钵的后继者。

“别小看这把梳子,它承载的可是祖辈传了几百年的手艺。”董良抚摸着一把刚刚完成初加工的梳坯说。

■ 小梳子里的文化密码

董良生在运河边儿,长在运河边儿。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在运河畔捉知了、逮鱼虾,就是溜进舅舅的木器厂,看姥爷和舅舅如何修补那些精美的红木家具。耳濡目染下,中学时他已经能做些木工活,对红木技艺的热爱在心中悄然生根。

2004年,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的董良赴京闯荡,心中却始终萦绕着对家乡厚重红木文化的眷恋。2006年,他选择回到青县。

彼时,传统红木家具市场鱼龙混杂。很多手艺人,不能凭手艺赚钱,但“囤料”的却赚得盆满钵满。董良敏锐地意识到,老路走不通了,红木文化要传承,必须用创新赋予其生命。

几经考察,他锁定了红木梳子。2018年,京梳子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昌平成立。次年,原创品牌“京梳子”正式注册。“‘京作’工艺,加上京杭大运河文化,‘京梳子’这名字正合适。”董良说。

在董良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纸袋子,里面装满了作品登记证书和专利证书。

“像这把‘蝶恋花’榫卯插齿镶嵌梳,还有这个国风包装盒,我们都申请了版权保护。如今,大大小小的专利和版权,已经有200多项了。”董良说。

一把看似平常的梳子,制作过程极尽繁复。从选料到成品,需经200多道工序,其中100多道纯手工完成,同时还需要工匠将传统漆艺、螺钿、镶嵌等工艺巧妙融合。

“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而不是如今花店里的康乃馨。”他拿起一把“母恩”梳向记者展示。银丝镶嵌的萱草花图案,结合榫卯工艺,以木器与银器的融合暗喻太极阴阳,诠释“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内涵。外包装做成棉袄形状,点缀盘扣。这款饱含深情的梳子,一推出即成“爆款”。

为了让传统技艺和创意结晶得到保护,董良将制作工序中所有关键节点的设计图稿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申请作品登记证书,形成数字版权。“信息上云,相当于给它们办了‘数字身份证’,保护传承人的心血,也为将来可能的授权合作、数字藏品开发打好基础。”他解释道。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京梳子”的舞台也在不断扩大。2019年,董良成为北京市东城区红桥市场的“红桥大师讲堂”签约大师。2022年,“京梳子”制作工坊被定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实习基地。

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古老的梳篦文化就这样焕发新生,俘获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心。(河北日报记者 李 巍)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

  • 开启熊猫家园守护计划 国宝、国货双向奔赴
    国宝大熊猫IP正成为传递东方生态智慧的独特载体,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国货品牌正以文创为纽带,构建“商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闭环。6月30日,2025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启动发布会在成都举办,也迎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启动仪式。鸿星尔克宣布将深度参与“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创大赛”,开启国货品
    2025-07-01 20:09:00
  • 苏子联脉古陈州 文旅赋能新淮阳——“三苏”文化淮阳行活动侧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慧 林栋 吕栋梁仲夏时节,淮阳龙湖畔荷香四溢,苏子读书台古风悠扬。6月27至28日,作为第四届周口荷花节暨文旅消费季的系列活动之一,“三苏”文化淮阳行活动在周口市淮阳区举行。30余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海南大学、西华大学以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等机构的国内顶尖“三苏”文化
    2025-07-01 18:34:00
  • “京梳子” 青县造
    6月26日,董良向记者展示“大运梳”的制作图样。河北日报记者 李 巍摄从青县县城出发,沿青王线驱车向北,不到10公里,眼前是一片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到了。6月26日,记者走进小镇。“京梳子”制作工坊前,工人们正忙着卸车。京梳子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良指着刚到的木料介绍:“
    2025-07-01 08:11:00
  • “喜阅 365・光影伴夏”活动启幕 四城联动共绘蜀地书香画卷
    红星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6月27日报道今日,2025 年度“喜阅365・光影伴夏—四城光影汇,蜀地书香融”阅读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盛大举行,一场以光影为媒、阅读为魂的文化盛宴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摄影为核心载体,由成都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学会联合德阳、眉山、资阳市图书馆共同主办,
    2025-06-27 16:42:00
  • 榆林开展“一县一山头”增绿行动
    近日,记者站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的山梁沟坡上看到,密密麻麻的鱼鳞坑中,一株株树苗整整齐齐,放眼望去,满目绿意。郝家桥。《当代陕西》记者 冯雪峰/摄据绥德县林业局局长刘振亚介绍,这里是今年“一县一山头”示范点绿化建设项目区域,也是该县近几年环城林带绿化建设的延伸与提升。该项目绿化面积约800亩,栽
    2025-06-26 1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