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络烂梗“梗”住青少年成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3 07:11:00    

读者提问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用户@晨曦微光:

孩子在家动不动就说“你个老6”“我勒个豆”等,有些我都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一问才知道,他们同学之间也经常这么说话。这样合适吗?该怎样教育引导孩子呢?

“我勒个豆”“鸡你太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语言,不知不觉中已渗透进校园。

当语言文字加上网络“密码”,背后是代际沟通的裂缝还是“Z世代”的社交新法则?青少年学生频繁使用语义模糊甚至包含低俗、恶意的网络黑话烂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确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成长话题。

课堂频现“玩梗”,黑话烂梗正在围猎青少年

湖南某小学一位二年级班主任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一次,她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并说了一句“我红温了”(崩溃了),引得班上其他同学大笑起来,“课堂节奏一下就被打乱了。我更担心讲的知识孩子们没有记住,光记住这个‘梗’了”。

有教师观察到,一开始个别词在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使用,但慢慢地大家觉得好玩,讲某些话和梗的学生就多了。

何为黑话烂梗?“中小学生使用的网络黑话往往来源于游戏、动漫、网红、直播等亚文化,通常更具新颖性和时尚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说,“烂梗则通常指那些由于过度使用而显得乏味的、没有内涵和品位的网络表达方式。”

不会“好好说话”,影响的是孩子的价值观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网络黑话烂梗从屏幕涌入课堂,从“弹幕”迁移到作业本,一场关于语言文字的阵地博弈也就此拉开。

“青少年学生使用黑话烂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认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的关键阶段,他们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受到同伴和网络的影响,模仿行为和语言。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玮分析,网络语言总体上缺乏规范性,因其不规范、新奇怪诞,才夺人眼球,孩子们也是在标新立异中获得使用的快感、获取网络流量,以及圈层的身份认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今年2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在网络烂梗泛滥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52.5%的受访者认为会出现词汇乱用,31.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网络烂梗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

在邹煜看来,那些歪曲音、形、义的黑话烂梗实际上弱化了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成为“文字失语”的一种表现。比如,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无意识地使用这些词,容易造成表达体系受限,难以形成规范的书面化表达。

“由于对不规范用语缺乏判断和辨别力,一些学生会习以为常地认同错误的语言规范,这会影响语言的严谨性。长期不加辨别地使用不规范语言,也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能力。”李玮说。

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教育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武杰看来,过度依赖黑话烂梗表达,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学、经典文本的兴趣降低,难以欣赏和运用更具文化底蕴的语言形式。“例如,在古诗文学习中,习惯了‘绝绝子’表达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美。”

不仅如此,姜朝晖认为,过多地使用黑话烂梗可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社会认同等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暴力色彩、审丑倾向的流行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是非判断标准,甚至诱发校园欺凌、语言暴力等行为。部分学生也可能因害怕被孤立,形成社交压力而被迫用‘梗’”。

校家社发力,打好“语言保卫战”

“对于涉及人身攻击、贬义低俗等网络黑话烂梗,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互联网平台都应引起足够重视。”邹煜说。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今年1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要求,规范网络空间、数字空间的语言生态,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守住网络安全底线。

随着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为网络平台装上“语言净化器”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与网络空间需要加强协同治理。”邹煜建议,可以在网络平台增加非规范语言文字过滤功能。

在武杰看来,网络平台应优化自动推荐内容,避免向中小学生推荐含有大量网络黑话烂梗的内容,而要根据用户的年龄、兴趣等因素,精准推送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在日常的各科教学和生活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汪磊建议,学校、教师和家长要从语言美、语言得体性的角度积极地加以引导。

“相关的传播平台应真正承担起有效监管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人气、为流量、为资本而放任乃至纵容。”汪磊说,“网信等政府管理部门更应与时俱进,联合业界、学界,探寻多模态的监管手段,针对网游、直播、弹幕、短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平台,内外联动、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6月13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郭馨泽 王强

相关文章

  • “你看的只是想让你看的” 互联网保险藏“暗礁”投保容易理赔难
    央视新闻 互联网保险因其依托网站、移动App或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保险产品从投保到理赔全流程的在线服务,其便捷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在逐年攀升。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达4948.6亿元。然而随着互联网保险产品销售火爆,消费者反映“投保容易,理赔难”等
    2025-07-27 17:04:00
  • 6岁女孩确诊性早熟!这些“营养品”和“餐具”或是“元凶”,快排查你家有没有
    本文转自【人民网科普】;暑期,各大医院的儿童生长发育门诊迎来就诊高峰,其中不少是性早熟患儿。6岁女孩确诊性早熟医生:不推荐吃滋补品6岁的女孩媛媛(化名)在跳舞时,被家人发现乳房发育,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性早熟。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治中医师鞠丽说:“这个孩子来的时候,发现她右侧乳房是突出的,触诊的
    2025-07-27 08:37:00
  • 刷到“高息理财”就心动?网络非法集资的常见套路,刑事法官帮你拆穿!
    “亲,我这有个内部渠道,投资虚拟货币,月息15%,稳赚不赔!”“扫码进群,新用户投资1000元返200元,拉3个人头还能提额!”刷朋友圈、逛论坛、看短视频时,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类“好事”?小心!这些看似诱人的网络信息,可能藏着让你血本无归的“非法集资”陷阱。今天,双辽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就来扒一
    2025-07-25 09:49:00
  • 青春黔行丨贵州民族大学“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
    7月14日至15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在遵义市凤冈县凤翔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该团队是从全国1680所高校、8013支申报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全国重点团队,通过趣味课堂与户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当地儿童提供普通话学习指导,助力
    2025-07-21 17:07:00
  • 借鉴航空铁路退票机制破解演唱会退票难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守坤□ 本报见习记者 王宇翔7月17日,一则“演唱会前夕亲人离世,平台拒退门票”的消息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据公开报道,有陕西西安消费者投诉,他于2024年10月购买了11月3日凤凰传奇“吉祥如意”2024巡回演唱会咸阳站门票,却在演出前一日凌晨遭遇祖母离世。尽管
    2025-07-21 07: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