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灿和小朋友一同阅读
当阳光穿过郁郁葱葱的梧桐树,洒在这座建在原青云谱机场跑道上的孺子书房洪都航空文化园分馆时,向外散发的不仅是书香,更是一段跨越70年的航空记忆。
这座书房很特别,坐落于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初教5”的诞生地。1954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工人们日夜奋战,让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翱翔蓝天。如今,跑道上建起了书房,航空报国精神的基因在这里延续。作为孺子书房洪都航空文化园分馆馆长,我常对读者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一段航空传奇。”
沙龙阅读区摆放着一系列航空航天类的书籍,一位退休的洪都老工程师经常来这里。他说:“每次翻开这些书,就像打开了时光的闸门,那些为航空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又鲜活了起来。”
有一次,我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一本《中国航空史》被翻得有些旧了,书页边缘微微卷起。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个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埋头读着这本书的小男孩。读书时,他眼里总是闪烁着对蓝天的向往。
还记得,书房里开展的一次航天故事分享会,我特地邀请了那位洪都老工程师做主讲人。分享会开始前,我对围坐的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吗?眼前这位老爷爷,可是真正亲手造过飞机的工程师哦!他的肚子里呀,藏着多得数不清的精彩故事。我们一起听他说说,好不好?”孩子们一下子睁大了眼睛,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一个个用力地点头,小脸上写满期待。
老工程师随即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将沉淀在岁月里的航天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紧紧望着他,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带进了那个汗水与梦想交织的年代。
最后,老工程师走向书架,向孩子们推荐一系列儿童航天读物。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那一刻,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翅膀轻轻展开,将带着他们飞向那片遥远而璀璨的蓝天。
孺子书房洪都航空文化园分馆承载的文化内涵还有很多,读者们能感受“徐孺下陈蕃之榻”等典故场景,直观了解南昌“人杰地灵”的文化历史。大家在这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在靠窗的位置,几名固定前来晨读的老人安静地坐着,老花镜片上反射着晨光;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会踮着脚尖在少儿区寻找心仪的绘本;自习室里,总有不少备考的年轻人专注地翻动着笔记。
在书房的每一天,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读者。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她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仰着头说:“姐姐,那本《小王子》我够不着,可以帮我拿一下吗?”我帮她取下书时,她紧紧抱着书,笑得特别甜。后来,她成了书房的“常客”。
清晨整理书籍时的宁静,午后与读者交流时的温暖,夜晚下班时的不舍——这些平凡的瞬间,串联起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能成为这座书房里无数故事的见证者与温柔的守护者,是我莫大的荣幸。
作者:孺子书房洪都航空文化园分馆馆长 易灿
整理:洪观新闻记者 徐景 实习生 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