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七十二候历法邂逅沈阳的风土人情,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答案就藏在这场展览中。
8月19日上午,“一城风物——沈阳与七十二候主题艺术展”在沈阳日报美术馆开展。这是一场跨越千年历法智慧与地域文化的对话,更是一次用诗、书、画、印、影、拓、跋、谱编织的沈阳时序长卷之旅。
《沈阳日报》历时三年深耕七十二候文化
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自2022年起,《沈阳日报》持续以“节气中国·数着二十四节气看沈阳 时序沈阳、一城风物、一城风华、一城花信”为主题每年推出特别策划报道,此展,为《沈阳日报》系列报道刊载艺术精品凝结。沈阳与七十二候语境下的诗、书、画、印、影、拓、跋、谱构建了此次展览的样貌。

作者 陆允铭
文化学者初国卿以《月令·沈阳七十二候咏》为题赋诗七十二首,并一一按解;画家陆允铭依据初国卿诗意作中国画七十二幅;篆刻家孙熙春以辽宁冻石创作七十二候七十二方印章;书法家卢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书写二十四帧笺纸自作诗;画家马克辛以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沈阳二十四处文旅景观创作二十四幅手绘作品;沈阳、辽阳的中小学生以各种书体书写二十四节气名称;摄影家冬日海数次往返沈北,拍摄创作了沈阳人文景观“七十二候篆刻碑林”组照,初国卿为沈阳七十二候篆刻碑林拓片题跋;沈阳“旧笺墨华馆”藏品“明·何雪渔《七十二候印谱》”同时展出。

马克辛说,这次创作二十四节气的画作是有着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这些作品不但要紧扣节气,还要把场景的识别度展现出来,让市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哪,这个难度还是很高的。比如小河沿的画作,里面既有穿橘色荧光服的环卫工人,也有穿军大衣卖菜的摊贩,更有戴着耳包的南方小朋友等,能够很好地体现小河沿网红打卡地的热度。未来,他会继续跟随《沈阳日报》的步伐,为沈阳文旅品牌打造、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用七十二候文化串起沈阳文旅胜景
“一城风物——沈阳与七十二候主题艺术展”旨在展示沈阳与七十二候相关联的风物、风俗、人情、场景。
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卢林在参与此次活动的诗词创作时也是感触颇深。他认为,以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这是非常新颖的也是很少见的,这样的活动对厚植沈阳文化沃土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也是一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沈阳故事的新实践。

这场展览,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沈阳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无论你是传统文化爱好者、艺术创作者,还是想读懂沈阳四季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从古老历法到城市风物,从诗书画印到少年传承,这场展览藏着沈阳的“时序密码”。

初国卿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月令和风物文化最浓缩的、最突出的一个元素,这是中国先民对大自然、对农业最细微、最科学的感受而总结出来的,大概有220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与沈阳的建城史是同步的。七十二候文化诞生以来,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特别受重视,产生了各种版本的七十二候诗、画谱。七十二候在沈阳的传播是非常突出的,全国唯一的七十二候篆刻碑林就在沈北新区的中寺村,它是把明代篆刻大家何震的“七十二候印谱”刻在了72块自然石上。《沈阳日报》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七十二候文化做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都与沈阳文旅胜迹有着莫大的关系,尤其是很多青少年参与到活动中,这对七十二候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未来,七十二候文化应该为沈阳的文旅融合和文化繁荣作进一步的开拓,要从品牌选择、价值提升、时尚导入、产业对接四个方面入手,让七十二候文化串起沈阳的文旅盛景,成为沈阳文旅融合中的新风景。”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9日。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摄影:李浩 视频:徐小凌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