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齐聚大湾区实现梦想!”随着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的脚步临近,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以“绣花功夫”打磨城市肌理。一条条盲道平顺延伸,一处处坡道消弭高差,一座座天桥添设“温暖护栏”,这场覆盖全城的无障碍环境“微改造”,不仅为赛事保障筑牢根基,更让残障人士、长者等群体的出行路,充满城市的包容与善意。2025年以来,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已完成盲道维修改造1020余处、缘石坡道优化160余处。
全域巡查:用脚丈量每一寸安全
“路沿石差1厘米,轮椅过坎就可能卡壳;盲道砖缺一块,视障朋友就会走‘冤枉路’。”市道路事务中心的巡查队员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将所辖路段按标段划分“责任田”,对照《无障碍设计规范》仔细排查、分类梳理。
在海珠区艺苑路人行道,队员们蹲下身,反复测量缘石坡道的坡口高差,并纳入清单进行优化改造。从记录问题、制定方案到跟踪整改,他们用“找茬”的较真劲儿,把隐患一个个“清零”,让每一段道路都成为安全的“通行屏障”。

改造前

改造后
靶向攻坚:把“难点”变成“放心点”
曾有视障人士在大金钟路人行路口犯难——路缘石与路面存在较大高差,让盲杖“探”不出安全路径;如今再到这里,平缓的坡道取代了突兀的台阶,崭新的止车柱上,夜间反光标识在灯光下清晰醒目,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改造前

改造后
这只是广州靶向解决无障碍“痛点”的一个缩影。围绕全运会交通保障核心路段,市道路事务中心重点排查环市路至中山大道、东风路至黄埔大道、广州大道等,精准找出盲道问题点位873处、人行道缘石坡道缺陷123处。从调整坡道坡度到更换防滑地砖,从补全盲道断点到优化路口衔接,每一项改造都瞄准“实际好用”,让曾经的“出行难点”,变成如今大家安心通行的“放心点”。
以点带面:让过天桥不再难
在大学城,官洲隧道静宁街人行天桥的变化让周边居民直呼方便。此前,这里只有台阶的天桥;如今,台阶两侧新添了宽宽的无障碍坡道,搭配坚固的安全护栏。


中山三院、华侨医院人行天桥也通过增设垂直电梯,电梯内置扶手、盲文按钮、语音提示,并设置无障碍坡道等设施,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贴心,许多市民通过12345政务热线留言:“这改造改到了我们心坎里!”而在同泰路人行天桥,梯道与坡道出入口的盲道砖焕然一新,为视障群体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84处缺失、不连贯的盲道问题被逐一修复,视障群体的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实。
精细治理:车站实现精准“导航”
“嗒、嗒、嗒……”在永泰新村公交站,盲人张先生用盲杖轻敲地面,循着导盲砖的指引,稳稳走到公交车停靠点。“以前站台上总怕找不准位置,现在有了这些‘指路砖’,不用再麻烦别人帮忙了。”他感慨地说。

改造前

改造后
针对部分公交站、地铁站口盲道指引不完整的问题,市道路事务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多方协作”,在148处公交站台、地铁站口增设触觉导盲砖、优化盲道衔接。
从站台到车厢,从路口到天桥,这些改造虽然“微小”,却串联起城市的人文关怀——让轮椅顺畅通过每一个路口,让视障者能独立抵达目的地,让长者不用再为台阶犯愁,更让每一位市民都感受到:无障碍,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更是城市对“每一个人”的尊重。这些细微的变化,正勾勒出一幅“零障碍、高包容”的城市画卷。下一步,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将继续守护这份温暖,持续做好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与提升。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梦谦 通讯员:交通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