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成立已有172年历史的法国润滑油企业摩特,借着今年5月国际汽联F4方程式中国锦标赛上海站开赛之际,发布了一款面向混合动力专用的汽车润滑油新产品。
在专访摩特中国董事总经理王远博前,一些疑问就此困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何时隔将近十年的时间,摩特才推出第二款真正意义上跨代际的混动动力专用汽车润滑油产品?汽车电动化趋势究竟能给润滑油企业带来怎样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你从去年全国乘联会(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所公布的去年混动车增速,就能知道答案了。”王远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首先解答第一个疑惑。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同比增长65%。这一增速让王远博振奋:“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如果连续保持这样的增速,混动车型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将十分可观。”
事实上,混动车的规模化增长,是当前中国汽车电动化趋势下市场需求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国汽车市场、汽车供应链已经成为全球一股强劲动力,并体现出巨大的需求和独特性。”王远博告诉记者。
混动车型需求迎来市场良机
摩特的首款混动车型专用润滑油是于2016年问世,但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并未对该产品做出太大的调整或者升级。
原因在于该公司管理层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在2023年之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还没有如今这样的趋势,但从2024年开始,我就明确感受到这样的势头。”
王远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已经到了很好的时机。
当前,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插电混动和增程)的渗透率已经过半。全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4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和批发销量的渗透率分别达到51.5%、51.7%。此外,全国乘联会还分析指出,世界新能源车渗透率总体呈现快速提升趋势,2024年达到19.2%。且近期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增速强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继续保持67.7%,较同期增长5.4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其所衍生出来的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势必需要得到重视。
“产品始终需要跟随市场发展的节奏。”在王远博看来,虽然摩特早在2016年就针对新能源汽车中的混动车型推出了润滑油产品,但彼时市场需求的确不明显。
“我们在2016年发布第一代产品时,我们来自供应链的反馈以及我们观察到的消费端的反馈,并没有像如今这般强烈。”王远博指出,如今无论是供应链还是消费端,绿色环保、可持续回收的概念已经“如雷贯耳”。
为此,摩特也做了一场问卷调研——365位来自中国、新加坡、日本、美国、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的用户所表现出的消费动机显示,超过60%的用户认为润滑油产品的环保及可持续内涵“非常重要”,更有34%的用户会考虑“为环保产品支付更多费用”。
“我们注意到,特别是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去年一整年中大概有5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是持续超过50%的。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是要稍微领先市场需求,而如今,混动的市场需求已经刻不容缓。”王远博对记者表示,他十分看好新能源汽车市场多蕴藏的需求潜力。
强化对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
不可忽视的市场竞争格局是:中国当前乘用车润滑油市场相对稳定,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大企业占市场份额超过七成,像嘉实多、埃克森美孚、中石油、壳牌、道达尔能源等中外企业为最主要的市场参与者。
尽管摩特早于2006年进入中国,但在近20年的市场“浸润”中,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则决定了该公司能否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对此,王远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了为何会通过赛事赞助来打开中国市场的原因:“我们认为,赛事中的应用是检验产品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经过了赛事端的严苛考验后,再输出到民用端,就会得心应手。”
在王远博的介绍中,面对中国市场乘用车润滑油领域同质化的竞争,摩特选择“小而美”“专而精”的产品形态,其也是为了避免盲目扩张产品线,急于求成。
“在润滑油领域,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感受服务的,我们希望能给中国市场用户留下一种不同的调性。”王远博告诉记者。
实际上,摩特所期待的“调性”的背后,是基于其认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车用润滑油领域强劲而独特的市场判断。
“在乘用车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拥有最高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特别在出口层面,中国乘用车海外出口量增长,车企也在海外持续布局,这给全球乘用车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变化。”王远博对记者表示:“我非常希望公司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力度,在不久的将来将技术研发能力真正落实到中国来。”
“如果不立足于本地需求,我们是不可能领先于我们的竞品,也不能适应新需求的出现。”王远博相信。
《能说会道》栏目,是由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的能源领域访谈栏目。该栏目将围绕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创新举措等方面,对话企业高管、机构投资人、专家学者,共话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栏目内容将在21财经APP、21能闻(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能源类矩阵号)等内部平台以及头条号等外部平台发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