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山东出实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6:55:00    

资料王亚楠 制图:巩晓蕾

“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成,‘创新无忧’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4月2日上午,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表示,通过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努力将山东打造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让政策早发布,早落地,早见效。这场发布会上午11点开始,大约半小时前,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刚刚结束,发布人从会场赶到发布厅,第一时间解读新鲜出炉的政策,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

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科技创新生态是政府、企业、市场、产业、金融、人才、制度等融合发展的创新系统。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能够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金融生态、开放生态、研发生态、文化生态等8个方面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推进重点任务落细落实,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生态、人才生态、金融生态、研发生态分别制定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关于全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等4个配套文件。据悉,为了营造好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我省还将出台文化与科技融合、脑机接口、量子科技3个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孙海生介绍,我省将全面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推进“无证明之省”“无押金城市”“无人工审批”等改革协调联动,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实现科技创新领域审批事项“网上一次办”。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推动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超过60%

“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15天免费住宿;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支持比例保持在60%以上,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提供稳定支持。”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青年人才更是创新的生力军。孙海生说,此次推出的系列政策,特别考虑到青年人才的实际情况,将青年人才集聚列为三大人才集聚行动之一,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设立重大需求精准科学识别、学科专业设置快速绿色通道,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适配不同领域创新需求。”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浩说,根据《意见》,我省将建立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加强数字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推动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超过60%;建强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行高层次人才“校聘企用”模式,实现校企人才共享共用。

孙海生表示,我省将持续深化科教界“帽子”治理,简化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验收流程,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出台容错免责清单,全面营造崇尚科学、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绩效导向,对基础研究项目推行长周期评价,引导科研人员潜心钻研。

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30个特色化示范场景

聚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攻关主体,聚力推动企业成为要素聚合主体,聚力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主体……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需求最敏感、最迫切,如何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能安心投入创新?孙海生给出了下一步的三个发力方向——

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在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时,重点围绕解决产业堵点痛点和市场需求布局项目,指南多在产业中找,多让企业出题目。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过80%。在科技创新决策方面,常态化组织企业专家参与科技咨询,提高省科技专家库企业专家比例到30%左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决策话语权。

强化企业人才要素汇聚,各级人才工程中企业人才比例提升到50%左右。鼓励企业建设“人才飞地”,实施“校聘企用”等新模式柔性用才。强化服务要素保障,依托“鲁惠通”服务平台、省科技云平台打造“科技政策智配器”,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

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分档分类后补助政策,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500万元。对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高于5%的企业,鼓励各市在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保障上给予重点支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工程,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30个特色化示范场景,推动200个新技术新产品首试首用。

省委金融工委副书记姜宁表示,要以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流向科技领域。根据《意见》,我省将强化科技财政资金联动保障,提高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出资创投基金比例,放宽创投基金存续期要求,延长绩效评价周期。省级引导基金投资省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可在实缴出资收回后,让渡全部收益。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荆培珩)

相关文章

  • 苏州有新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举办的《湿地公约》第15届缔约方大会(COP15)湿地城市认证授牌仪式上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苏州成为全球第三批、中国9个新晋成员之一也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城市苏州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为江南水乡再添一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名片这是继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成功列入
    2025-07-26 10:19:00
  • 川豫携手绘蓝图 广元食品饮料(郑州)推介会签约6项目 金额达18.7亿元
    张文良 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7月25日下午,广元市食品饮料产业(郑州)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旨在搭建川北门户广元与中原腹地郑州的产业合作桥梁,推动“利州味道”走进中原市场,共绘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新蓝图。推介会上,现场签约6个项目,签约金额18.7亿元。推介会现场 张文良供图推介会吸引了来自豫
    2025-07-26 08:12:00
  • 从“盐碱白”到“生态绿”,河北“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草原263万亩
    记者近日从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四五”以来,河北省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累计完成草原治理面积263万亩,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趋势,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其中,察汗淖尔流域已完成治理29.15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27万亩的规划目标,实现了从“盐碱白”到“生态绿”的生态
    2025-07-25 18:31:00
  • 海光新一代处理器斩获“2025中国创新IC-强芯领航奖”
    近日,在2025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第五届IC应用展(ICDIA-IC Show)上,“强芯中国-2025创新IC”评选结果揭晓,天津高新区企业海光信息从近220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海光新一代C86处理器荣膺“2025中国创新IC-强芯领航奖”。“强芯评选”面向全国设计企业征集评选出一批技术
    2025-07-22 09:43:00
  • 栾川蝶变:以沟域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7月20日,在河南栾川,一场名为“蝶谷寻踪·焕颜新生”的开沟仪式,揭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大南沟蝴蝶谷内,千只仿真小黄鸭静待“捕获”,非遗市集上传统技艺熠熠生辉,变装村跑的欢声笑语回荡山谷……这场看似热闹的文旅活动,实则是栾川以“沟域经济”破题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当地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
    2025-07-21 1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