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先后经历11轮强降雨和1个台风登陆影响;粤西地区入汛以来平均降雨量666.6毫米,较近30年同期偏多31%;5月18日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6小时雨量522.2毫米打破广东省6小时降水历史纪录;6月17日肇庆怀集出现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如何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广东的答案是:强化临灾转移和监测预警,把转移避险作为减少人员伤亡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记者从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广东各级各部门把转移避险作为减少人员伤亡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严格落实责任对接“三个联系”、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和避险转移“四个一律”等工作机制,持续强化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风险研判、临灾转移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排查隐患31.1万项,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26.57万人次,有效避险了多起山洪地质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前哨尖兵”主动靠前,全覆盖排查灾害隐患
6月14日,信宜市贵子镇出现较强降水,贵子镇镇村干部按照工作部署对高切坡、地质灾害点、危房、低洼、易涝等危险地带进行全覆盖排查。15日0时42分,中和村干部刘名芳在巡查中发现联二自然村道路水沟涌出大量黄泥水(山体滑坡前兆),立即上报。0时58分,全体驻村镇干部和村干部紧急集结联二村,以手摇报警器、大喇叭、铜锣、哨子和挨家敲门的方式转移村民,于3时左右将三个自然村25户57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至安置点。4时,联二村山体滑坡,约5000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35间房屋受损,因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6月17日,茂名电白望夫镇全体镇村干部对辖区内的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以及危房、低洼、易涝等重点区域进行全覆盖排查。当天8时左右,马龙村委会干部刘其青在富坡堡村排查安全隐患时,发现村民陈伟华屋后有山体滑坡的迹象,立即上报驻村干部,同时立即在村群吹哨。望夫镇党委副书记杨焕明收到信息后,马上带领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人员转移,通过不懈努力,共转移安置6户33人。在完成安置后不久山体滑坡就发生了,冲毁了两户人家的厨房,一个泥砖房,由于及时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近期,广东成功避险多起山洪地质灾害正是监测预警和临灾转移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动写照。镇村基层第一时间快速反应、组织防御,开展自救互救,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人员安全、降低灾害损失。广东强化基层排查主动靠前,做到转移对象“全覆盖、无遗漏”。镇村干部、网格员作为“前哨尖兵”,通过常态化、动态化巡查,对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以及危房、低洼、易涝等重点区域进行全覆盖排查,以“铁脚板”弥补科技监测盲区,第一时间发现隐患苗头,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预警响应双重“叫应”,火速组织群众转移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如何做好自然灾害的预警?广东依托短临预警、精细化预报等技术手段,结合直达基层责任人暴雨预警双重“叫应”机制,构建“预警—传导—响应”的全链条预警响应体系,预警信息从“云端”精准推送至基层一线,责任人员第一时间接收并及时组织群众转移。
6月13日至17日,肇庆市怀集县中洲镇发生特大暴雨。6月17日,省水利厅通过省级平台向肇庆怀集中洲镇连续发布“关注—警戒—危险”三级预警,为转移争取了1小时以上时间,镇村干部接到“叫应”电话后,立即组织村干部、网格员通过铜锣、口哨和挨家敲门等方式紧急组织群众转移,转移危险区1200余人,1小时后爆发严重山洪,水深近2米,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不仅如此,转移措施刚性执行,确保“应转尽转、应转必转”。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机制,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担当,通过手摇报警、大喇叭、逐户敲门、“强制转移”等土办法、硬措施,确保危险区群众应转尽转,风险消除前严禁擅自返回,最终实现“不死人、少伤人”目标。
6月15日凌晨3时,台风“蝴蝶”正面袭击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驻村干部郑凤梅联合村“两委”干部凌晨3时巡查发现山根桥垮塌风险后,立即向高良镇应急办报告。高良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派应急队员协同村干部“敲锣打鼓+逐户拍门”,唤醒熟睡群众并紧急疏散转移,同时在桥的两端设置警戒线、警示牌,严格管控危险区域,杜绝无关人员靠近。15日5时41分,山根桥因受洪水冲击发生结构性垮塌。因提前完成风险区隔离及人员疏导,本次险情未造成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
建立健全三防工作机制,织密基层防汛网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发,特大暴雨、超标准洪水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害突发性强,暴雨洪水量级大,极易导致“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发生。为进一步提升极端天气条件下基层防范应对能力,广东建立“镇自为战”“村自为战”三防工作机制。
今年元旦刚过,省三防办就比往年提前一个多月启动防汛备汛。在印发的通知明确推进“镇自为战、村自为战”机制。“就是要让镇村自建防线,提前备好物资、场所和预案,确保关键时刻能自救互救。”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了让这一机制落地,省三防办专门发文,从镇街和村(社区)两个层面,对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值守时间、组建救援队伍、设立直升机起降点等作出具体要求。
“十必检”清单成刚性标准,从三防责任人安装“应急一键通”APP,落实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到建设村级防灾减灾“十个有”、配置雨量监测桶,村(社区)防汛工作形成标准化考核。
汛前广东重点推进的“一页纸”应急预案,让干部群众一目了然掌握转移谁、何时转、谁来转、转到哪、转后怎么管这“五要素”。6月强降雨中,多个镇村的成功避险印证了它的价值:险情发生时,镇村干部照着预案里的转移路线图,顺利把危险区域群众带出灾害包围圈。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织密织牢基层防汛网,不断提升防汛救灾能力,以更加坚实有力的举措守护家园。”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复盘,健全完善三防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抓好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紧盯雨情水情风情变化,做好后汛期防汛防风各项工作,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作林 通讯员:粤应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粤应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